為因應此波新冠肺炎病毒引起的疫情,而成立的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」,在2020年初,病毒在全球肆虐的時候,靠著「阻隔病毒於國境」的策略,成功的為台灣爭取了一年多的正常生活。
但是狡猾的病毒,靠著快速的變異,增強了傳染力和死亡率,並且找到了破口,迅速侵入並且重創了台灣。
不論是國內還是海外的專家們都認為,造成台灣這次挫敗的主要原因,就是「第一波的成功,使得台灣過於自信與自大,而沒有好好把握過去一年多的時間,從其他國家失敗的經驗裡學習,也沒有長遠的策略,未雨綢繆的佈局未來。」
即使有許多專家都建議,台灣要趕快採取快篩、普篩,採購足夠的疫苗,儘速拖打提高疫苗接種率,但是指揮中心仍然老神在在,無視高死亡率,專注在防治病毒,防止疫情擴散的措施上。
明顯的,指揮中心在策略和目標上,與專家、國人的期待有落差。我們不能簡單的將此落差,簡單歸因到「過去的成功」或是「自信與自大」。
因此,我試圖解析「指揮中心」背後的「權力」來源,導致其設定的「策略」看短不看長。
在《程天縱的專業力》書中有篇文章「願景背後的權力該為誰服務?」。其中提到:「在任何組織裡,策略與願景都是由擁有權力的一小群人來制定的,因此,藏在策略願景背後的就是權力。」
至於權力的本質是什麼?文章中也定調說:「權力永遠會為賦予、產生它的組織或團體服務。」
中央政務官員,是由政府掌權者指派的,可以理解,他們的權力會為掌權者服務。而地方政府的縣市首長,是透過民主選舉而產生的,也可以理解,他們的權力比較會為他們的選民服務。中央與地方的疫情指中心之間的衝突與矛盾,就因此而產生。
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」是依據「傳染病防治法」第17條,成立的臨時任務編組,主要成員都是由中央部會政務官員,兼職擔任。
主要「使命」或「任務」就是,針對特定傳染疾病,採取防治措施。等到疫情結束後,編組就會解散,成員歸建原單位。
因此,很難責怪「指揮中心」在策略上「看短不看長」,在心態上是以「有限賽局」的心態,在打這場「戰疫」。
而新冠肺炎病毒反過來,不同於過去的傳染病,是以「無限賽局」的方式與人類作戰,透過不斷的變異和人類開發的疫苗對抗。
對於這種新型態的「戰疫」,我們不能再依靠傳統的作戰方法,我們要有新的立法、新的法源依據、新的組織架構,和「無限賽局」的心態和準備,才能回到正常的生活方式,確保經濟的持續發展。
怎麼做?就從閱讀這篇文章開始吧。
https://tuna.mba/p/210701